【#上週話題小筆記】
►🦄 那個不能提及的「台灣」
#世界衛生組織(WHO)助理秘書長日前接受香港電台記者訪問,當記者問到「會不會考慮讓台灣重新加入WHO」時,不僅迴避問題,還臨時斷線,後只說中國做得很好,此舉引發軒然大波。
#WHO 即於29號發布聲明,指出台灣能否參與世衛組織將由會員國決定,不是工作人員決定,並強調有與所有面臨疫情的國家和地區合作,包括台灣。
原影片連結 [ 台灣相關問題出現於 2:34 處 ]
🔗https://reurl.cc/g70zjR
►🧐 博恩爭議「被強暴的故事」
因上週令人譁然的韓國「N 號房」事件,許多人也重新對台灣社會中的性別不平等、性剝削、暴力等事件做檢視。其中,「博恩站起來」的博恩也公開分享自己「被強暴的故事」,強調男性也有遭受性侵害暴力的可能,卻造成爭議。
支持者認為單口喜劇是藉不斷挑戰、反諷議題的方式創造笑點。許多人卻認為男性受侵犯,或是「強暴」本身即不該被視作笑點,甚至將原先讓受害者發聲的 #metoo 故事,轉成難笑的「父權笑話」。在議題失焦的同時,也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審視,並指出對男性性暴力受害者而言,男女性加害者仍存在著差異。
👉博恩的此番論述激起大家對於「男性性侵受害者」的討論。但是過度簡化背景與模糊的引射,卻造成更大爭議與其性別觀念保守、落入父權窠臼的質疑。
當我們跨越同溫層,或是溝通較為爭議敏感的話題時,如何做到同理,並注意言語措辭和舉例得當,是非常重要的一環。